现今欧洲经济出现一个不寻常的现象——2012年欧洲债务金融危机期间,欧元区受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希腊等国拖累而濒临解体;如今,这些南欧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,竟超过了德国等长期担任欧元区增长引擎的经济大国。
2023年希腊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经济增长速度,都是欧元区平均的两倍以上,意大利也紧追在后。反而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正在拖累经济发展,俄乌战争爆发后,德国一直试图摆脱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的低迷。
仅十多年前,南欧还是欧债风暴的中心,倚仗数十亿美元国际援助及财政紧缩政策,才从严重衰退中恢复。但自那时起,这些国家就致力改善财政,吸引投资,重振出口,并扭转创纪录的高失业率。
欧盟统计局(Eurostat)统计,欧元区今年第一季的GDP增仅0.3%,去年第三、四季更都是季减0.1%,陷入“技术性衰退”(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)。占欧盟GDP四分之一的德国,在今年第一季勉强避开衰退,季增0.21%;反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经济增长率,皆是德国的三倍多。
昔日欧猪复活
南欧观光收入丰希腊吸跨国企业进驻
欧债危机爆发以来,南欧国家减低企业税以刺激商业投资,并活化劳动市场、解决天价债务和赤字,各国退休金和投资基金也再次开始购买其主权债务。
欧债危机后,这些国家行动非常一致。一改危机发生前的入不敷出,财政变得更健康、更精打细算。
南欧也大力发展服务经济,尤其是旅游业,加上欧盟8000亿欧元的疫情后振兴预算挹注,旅游业自疫情解封以来,已创造破纪录收入。
整体来看,希腊去年受惠于微软(Microsoft)和辉瑞(Pfizer)等跨国公司投资、再生能源投资及旅游业兴盛,经济增长率约为欧元区平均的两倍;葡萄牙经济增长则主要由建筑业和旅宿业推动,第一季GDP年增1.4%;西班牙甚至年增高达2.4%。
至于意大利,保守派政府一直在限制支出,科技和汽车产品出口增加,又有外资进驻,经济增长率与欧元区整体大致相当,对这个长期被视为拖油瓶的国家来说,已经是显著的进步。
经济强国拖累欧元区
德国连两年几乎零增长法国下调展望
德国几十年来经济稳步增长,但在繁荣时期并未投资于教育、数位化和公共基础设施,而是依赖俄罗斯能源,以及对中国出口来发展经济。
近年来,无论是地缘政治冲突,或中、美日益紧张的关系,都使德国受到考验,结果连续两年经济近乎零增长,在七大工业国集团(G7)和欧元区国家中位居后段班。德国今年第一季GDP年减0.2%,德国政府也预估今年经济增长率仅0.3%。
经济学家指出德国结构性问题——劳动力老龄化、能源价格昂贵、税收高等,这些问题必须解决,否则难有起色。“德国在经济表现好时,应该未雨绸缪,”安联集团(Allianz)经济学家格罗施尔(Jasmin Groschl)表示,“而现在尝到苦果了。”
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最近也下调展望,预测第一季GDP年增1.1%,且财政状况每况愈下:赤字占GDP5.5%创新高,债务则占GDP的110%。法国政府近期宣布,今明两年需要削减约200亿欧元支出。
至于荷兰,则刚刚摆脱去年的温和衰退,房市受到欧洲紧缩货币政策打击尤其严重。
德国、法国和荷兰合计约占欧元区GDP的45%,只要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继续停滞,整体增长就会受到抑制。
南欧国家的亮丽表现能否持续?至少目前答案是肯定的。欧洲央行表示可能在六月降息,欧盟统计局也指出,今年截至四月欧元区通膨率稳定在2.4%,这对旅游业有利,因此西、希、葡等以旅游业为主的国家尤其受惠,同时它们也将努力成为国际制造业和技术投资的目的地。
欧盟疫后振兴基金也是一大助益,包含数十亿欧元的低利贷款及补助金,投入于数位经济和再生能源。然而,经济学家表示,为了确保成果不会转瞬即逝,南欧各国必须乘势而上,提高竞争力和生产力;目前失业率已大幅下降但仍偏高,且工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通膨,能否维持良好财政状况,则是另一项隐忧。
这些投资,将让南欧的经济前景更能与时倶进,但他们会挑战德国、法国的欧洲强国地位吗?也不是不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