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
作者:编辑部
2023-08-31
摘要:独角兽“Productboard”追求“Product Market Fit”的漫漫长路。与其做个产品,让一大群人都不痛不痒。不如做个产品,让一小群人爱不释手。

有一家公司,叫Productboard,他们家提供软件服务(SaaS),帮助产品经理了解顾客使用状况。目前有6000多名客户和500名员工,D轮募资时的估值是17.5亿美元,进入独角兽的行列。

他们是如何寻找“Product Market Fit”的?

解决一个微小但明确的问题

来自捷克布拉格的Hubert Palan在伯克利拿到企管硕士学位后,加入了旧金山一家小型软件公司担任产品经理。2011年6月,他搭乘的班机误点,让他突然多出很多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。他发现改善工程师工作效率的软件很多,但给产品经理的软件却完全没有。

因为没有适合软件,产品经理通常东拼西凑,比如说用电子表格、email、或通用型的项目管理软件,跟顾客互动。顾客寄email提出要求,产品经理把email中的文字贴到试算表。

因为这些工具都不是专门为产品管理而设计,于是不好用,也就常误事。比如说留言的顾客没有得到回复,团队也不知道顾客在想些什么,更别说想要体察出什么顾客洞察了。

看来专门给产品经理使用的软件有其必要。但Hubert Palan跟大多数人一样,只是感叹一下,并没有采取行动。

两年后,他当上公司的产品副总裁,发现团队整天像无头苍蝇瞎忙,跟着最新趋势打转,工作效率极低。这次他下定决心,要创造出一个软件来解决这问题。

不打不相识的共同创办人

Hubert Palan虽然学过电脑,但毕竟不是专业的程序员。他知道自己要找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来当共同创办人。

他用的方式很简单:社交媒体!2013年1月,他在网络上发出英雄帖。

有趣的是,他不是说自己要创业,而是说“我朋友”要创业。

一位脸友、软件工程师Daniel Hejl跟他联系。原来,Daniel Hejl跟Hubert Palan是“旧识”。他们曾在捷克一个创业活动打过照面。当时Hejl是比赛团队,Palan则是评审。 Palan当时对Hejl的评语是:“缺乏执行他们的想法所需的技术能力”。虽然话不中听,但两人还是成为脸友,偶尔联系。

Palan坦承其实是他自己要创业。2013年2月,Hejl答应加入,两人公司正式成立。

验证,然后割舍

创业想法人人都有,但符合市场需求、能找到“Product Market Fit”(产品市场的契合)的想法却很稀有。如何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找得到“Product Market Fit”?

Palan和Hejl花了一年来了解潜在客户以及他们在产品管理方面的需求。从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,他们进行了1000多次客户访谈,并测试了13个不同的产品原型。

怎么做客户访谈?他们把自己想到的功能,简单做出来,放在一个250页的投影片。然后播放幻灯片,一一示范,并记下客户的反应。只有客户觉得符合需求,他们才会把功能正式加入产品原型之中。那些他们一厢情愿,但客户无感的功能,都忍痛割舍了。

割舍很痛,但省去了去做客户不要的功能的时间。

这个过程让他们学到:

A.专注在一小群客户(产品经理),深入了解他们的痛点。比如说,产品经理希望软件能帮他们做顾客的分类。所谓“产品和市场的契合”,更明确地说,应该是“产品和某个细分市场的契合”。

B.产品功能要简单,并能直接解决客户痛点。比如说,过度复杂的功能也许可让用户惊艳,但不会让他们重复使用,也必须割舍。

持续追踪使用数据

2014年,他们推出了Productboard的测试版。

他们用很草根的方式吸引用户:在新产品网站上贴文、在创业活动发传单或上台发言。有一次,Palan还因为发传单被踢出活动现场,“你又不是赞助商!”警卫说。

2015年4月,Productboard找到了50名免费客户。免费的代价,是提供使用反馈。

2016年1月,他们开始跟客户收费。

2016年7月,他们募得13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。同时参加了科技媒体TechCrunch所举办的“创业战场”活动,得到大量曝光,短期间用户增加了50倍。

终于找到像样数量的客户后,他们密切观察客户使用的数字(比如说每天、每月活跃用户、年度持续性营收、顾客流失率),并持续跟客户线上聊天,询问他们还需要什么功能。这些数量化和质量化的反馈,都帮助他们持续改善产品。

同时,他们也追踪运营成本,比如说获取新用户的成本。他们最关心(用户终生营收/获取用户费用)这个数值。数值越高,代表生意越稳定。

看到这些数字,夜深人静时,Palan难免自我怀疑。究竟这些早期客户,只是需求特殊的一小群人?还是代表潜在的一大群人?他的产品,真的可以规模化吗?

他再次发挥验证专长,只不过这次是验证自己的心情。他有一个试算表,叫“创办人情绪量表”。每天三次,他写下自己对公司前景的直觉反应。

不量还好,一量发现自己的情绪,跟着客户的情绪起起伏伏。直到产品的功能逐渐齐备、用户持续增长而且回馈正面,他的“量表”才“正常”起来。

用户提出许多新功能,比如说要为大型团队设计新产品,这时他知道,Productboard有可能找到“Product Market Fit”。

回想验证的过程,Palan说:“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,想做许多事情。但最终你还是必须回到基本原则,那就是你在解决什么问题? 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”

他进一步强调专注的重要:“与其做个产品,让一大群人都不痛不痒。不如做个产品,让一小群人爱不释手。”

几年下来,Productboard已经累积了6000名忠诚的客户。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真正找到产品市场契合,创业者念念不忘的“Product Market Fit”,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。


热门文章